為營造更好環境支持我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,提升科技型??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,培育壯大我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主體規??模,加力加速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,根據《科技部 財政部??關于印發〈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(2022—2023 年)〉的??通知》(?國科發區〔2022〕220?號)、《科技部辦公廳關于營造更??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》(國科辦區〔2022〕2???號)和《陜西省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倍增計劃》(?陜政辦發〔2022〕?9?號),結合我市實際,制定本措施。
一、指導思想
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?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,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?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,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按照省委、?省政府和市委、市政府部署要求,以強化科技型企業創新主體地?位為牽引,以培育研發能力強、技術水平高、科技人才密集、能?夠形成核心技術產品的科技型企業為導向,加快完善支持科技型?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培育體系,推動政策、項目、資金、人才等?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,營造創新創業良好氛圍,打造和培育一批?“?四科”標準科技型中小企業,大幅提升企業研發創新能力,助?力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。
二、總體目標
到?2024 年底,實現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、高新技術企業及???其中的規模以上企業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數量在“十三五”?末的基礎上翻一番。即: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?12000?家,高新技???術企業突破?10000?家,其中規模以上企業不少于?2000?家;專精???特新?“小巨人”企業達到?100?家,?“專精特新”?中小企業突破???500?家;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超過?30?家;力爭新增?30?家以上科???技型企業上市。
三、重點任務
(?一)加強?“育小”。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主體規模,?強化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導向作用,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作?列入區縣、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考核重要內容,對符合條?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到應評盡評。支持科技人員自主創辦、大?中型企業孵化外溢、引進人才領辦創辦科技型中小企業。持續完?善覆蓋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全周期的“眾創空間—孵化器—加速?器—產業園”孵化鏈條,對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、眾創空間依據?孵化效果每家每年給予最高?50?萬元的后補助支持。支持各區縣、?開發區高效組合人才、技術、資金、土地等創新創業要素,建設?創新創業街區,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標桿。支持龍頭骨干企?業、科研院所圍繞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,對立?項建設的市級專業化眾創空間納入“秦創原”立體聯動孵化器的,?給予最高?500?萬元的前資助支持;獲批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的給予?1000?萬元支持。支持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開展成果轉化、?創業孵化、人才培育和協同創新等工作,對績效顯著的每家每年?給予最高?100?萬元的后補助支持。對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、眾創?空間孵化的科技型中小企業,按其對地方綜合貢獻總額的?30%?給予補貼。(市科技局、市財政局,各區縣政府、西咸新區管委?會、各開發區管委會負責)
(二)鼓勵“登高”。進一步完善西安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?庫,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便利化服務。開展?“企業創新服務”等活動,成立工作專班和專家服務團隊,開展?面向基層和企業的政策業務培訓,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調研和?“把脈問診”輔導服務,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成長為高新技?術企業。加強對外資企業、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指導和服務工作,?鼓勵更多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,推動外資高新?技術企業平穩健康發展。對首次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每家給?予?20?萬元獎勵,重新認定的每家給予?5?萬元獎勵。(市科技局,?各區縣政府、西咸新區管委會、各開發區管委會負責)
(三)推動“升規”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為規模以上?企業,開展科技型企業“升規”計劃,聚焦重點產業鏈,將有發?展潛力的科技型企業作為規模以上企業培育對象入庫培育,加強?幫扶、指導、服務。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、高新技術企業所?得稅減免等政策,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制定企業科技創新戰略,?完善內部研發管理制度。支持有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。加快培育一批“?四科”特征明顯的科?技型中小企業,每年支持滿足“?四科”標準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開?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每家給予?30?萬元的后補助支持。對成立?時間不超過?5 年、年營業收入?5000?萬元以下經評價入庫的科技?型中小企業,按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金額的?10%給予研發補?貼,最高不超過?5?萬元。(市科技局,各區縣政府、西咸新區管?委會、各開發區管委會負責)
(四)引導“晉位”。對認定備案的西安市瞪羚企業,每家??給予最高?30?萬元獎勵。支持?“專精特新”?中小企業發展,對首??次認定的國家專精特新?“小巨人”企業給予每戶?30?萬元的一次??性獎勵。鼓勵產業鏈“鏈主”企業發揮引領支撐作用,開放市場、?資金、數據等創新要素資源,建立協同創新產業生態,提升產業??鏈協同性,促進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更好地融入產業鏈、價??值鏈和創新鏈。積極培育打造一批專注細分產品市場、生產技術??(工藝)?出色、市場占有率高、抗風險能力強的單項冠軍企業。?對認定為單項冠軍的企業,優先支持申報國家項目,首次認定的??給予一次性資金獎勵。對認定備案的西安市瞪羚企業和納統的規??上企業給予每家最高?1000?萬元的?“撥改投”資金支持,鼓勵企??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創新能力,形成產業帶動作用。(市工信局、?市科技局,各區縣政府、西咸新區管委會、各開發區管委會負責)
(五)培育?“上市”。打造?“科技+金融”創新服務平臺,?組建創新服務平臺工作體系隊伍,以項目形式對參與機構給予單個機構每年最高?50?萬元的支持;建立完善技術交易評價體系,?大力推進技術交易信用貸,對采用技術交易信用貸的企業,給予?每家每年最高?20?萬元貼息;探索開展技術產權資產證券化(票?據化),按照技術交易企業首次綜合融資成本的?50%(最高不超?過融資規模的?3%)、單戶企業不超過?100?萬元的標準給予一次?性補貼;對參與技術產權資產證券化(票據化)的合作擔保機構,?由西安市中小微科技企業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基金按照企業實際?融資金額的?50%給予風險分擔。按照《西安市上市掛牌后備企業?資源庫服務管理辦法》要求,遴選一批發展現狀好、創新能力強、?成長潛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、高新技術企業進入上市企業資源?后備庫進行培育。(市金融工作局、市科技局負責)
(六)協同創新。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組建產業技術創?新戰略聯盟、共設研發基金和共建實驗室等方式共享創新資源。?圍繞西安市重點產業鏈,支持“鏈主”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?業組建行業(產業)新型研發機構、創新聯合體、共性技術研發?平臺、產業孵化園區,引導產業鏈創新鏈聯動發展,提升產業鏈?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,發揮創新鏈集聚效應。支持駐市高校院?所科研人員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相對穩定的?“科學家+工程?師”隊伍,圍繞企業技術攻關、產品迭代升級進行協同創新,共?同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。(市科技局、市工信局,各?區縣政府、西咸新區管委會、各開發區管委會負責)
(七)集聚人才。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引進國際人才和創新資源。探索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貢獻獎補,加快引進外國高端科?技人才和生物醫藥、半導體、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國內高端科技?人才。支持高層次外國專家領銜開展科技創新研發活動。持續提?升外國人才工作便利化服務水平,支持有需求的區縣、開發區或?外國人才較為集中的園區設立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受理服務窗?口,積極探索推行外國人工作許可和工作類居留許可一窗式辦理?模式。(市科技局,各區縣政府、西咸新區管委會、各開發區管?委會負責)
(八)完善機制。積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承擔國家、省級 和市級科技計劃項目,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由科技型中小企業牽頭?或參與實施的項目占比不低于?70%。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?用,支持有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牽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,?組建體系化、任務型創新聯合體,并采用定向組織等方式給予重?大科技攻關項目接續支持。通過舉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、中國創?新挑戰賽、西安國際創業大賽等活動,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社會氛?圍,深化?“揭榜掛帥”“賽馬制”項目組織方式,積極探索“企?業出榜”的項目形成機制,吸納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與創新,?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。(市科技局,各區縣政府、西咸新區?管委會、各開發區管委會負責)
四、保障措施
(?一)加強組織領導。市政府定期召開科技企業培育調度會,?專題研究科技型中小企業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,細化年度目標任務,通報各地工作推進情況,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難點問題,?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做法。
(二)創新培育手段。升級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平臺,增?加線上形式審查、平臺監測功能。全面提升科技管理部門、科創?載體服務機構業務水平,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、高新技術企業培?育招引工作的針對性、有效性。
(三)強化服務措施。鼓勵各區縣、開發區開展網上企業培?訓活動,做到培訓網絡化、常態化、系列化和便利化,同時開展?線下培訓和現場咨詢活動。鼓勵提供公益性專家咨詢服務,邀請?專家授課,組織經驗交流,開展業務研討,給予個性化診斷建議,?進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、高新技術企業申報質量。